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 圓山文化

圓山文化


年代:距今四千五百年前至距今二千年前。
範圍:主要分佈在淡水河兩岸和新店溪下游河岸階地,甚至可能沿基隆河分佈到基隆港附近的海岸平原。


  可以說是北部區域最早被發現的遺址,遠在日據時代就被來台做平埔族調查的日本人發現。本遺址以大型貝塚知名,所謂貝塚並不是人們幫貝類於死後所蓋的墳墓,而是人類在以貝類做為食物後所丟棄的外殼推積而成。也就是說與現代的垃圾山無異。大家可能奇怪為什麼要保留好幾千年前的垃圾,現代不是講究廢棄物要能自然分解才不會增加環境破壞嗎?但對於史前時代沒有文字記載當時的生活狀況,必須仰賴一切遺留下來的物品作為判斷他們生活情形,垃圾正好可以真實地反應他們的生活狀態。當然圓山文化遺址不只是僅有貝塚而已,另外還發現了許多工具和五座有固定方法進行喪葬事宜的墳墓。憑藉著這些資料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當時的生活型態。

  當然陶器的製作對圓山文化而言並不是困難的是,事實上他們的技術較大坌坑文化進步一些,在燒製的溫度上也有提高。這些陶器大都紅色素面且常有以手指按壓在表面的記號,是他們最大的特徵。而在其他器物方面種類也很豐富,譬如在石器方面,大量的農具表示農業的已經成為支持生活所需的重要部份;而大量利用動物的骨頭製作漁獵器具卻又表示利用漁獵方式來獲得食物並沒有被農業取代。這點與植物園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由於農業有長足的進步相信已經能支撐人類生活之所需,於是乎文明由此開始發展,有形式的墓葬就證明了這種看法。在發現的墳墓中,採取了仰身直肢和屈肢二種方法,並且發現以玉製成的陪葬物,另外在檢視骨骸發現他們在生前已遭外力拔去部份牙齒,這可能表示某些社會習俗的形成。由以上的發現看來,只有屈肢葬的墓地才有殉葬物,這可能代表一種階級分化已經形成,再加上拔齒的社會習俗可能圓山文化擁有一定程度的社會組織。而殉葬物的習慣則表示可能有某種宗教信仰得出現。

  綜觀圓山文化,他們在台北盆地仍然沈沒於水面之下的環境,緊鄰水面,捕食大量的貝類及野生動物並根據豐富的農具可能已知種植稻米之類的作物的生活。另外我們還發現到一些銅製品,但由於並沒有製銅的工具或冶煉爐具的發現,推測可能是與其他文化交換而來,表示他們也有與其他文明交流的情形,甚至可能有戰爭的發生。


  圓山文化雖然是繼大坌坑文化後出現,但兩者在器物和生活都有極大的差異,表示不是演化的結果。倒是有可能從廣東沿海的民族遷徙而來,這又再度驗證台灣是移民社會的特性。

  現代考古發掘相關成果


先民傳奇新石器時代相關資料交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