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大坌坑文化 大坌坑文化
年代: 距今七千年前至四千年前。 範圍: 全省各地皆有遺址分佈,在淡水河流域則在八里鄉大坌坑遺址、台北芝山岩遺址和圓山遺址,最近並在淡水鎮附近大屯山麓到海岸之間發現其生活遺跡。
大坌坑遺址已經被認為是目前南島語族最早的文化,也是台灣目前在新石器時代被發掘到年代最早的文化遺址。在這個時代陶器的出現已經具有新石器文化的特徵,這些陶器又為粗繩文陶;顧名思義可之他的表面佈滿以繩壓製的花紋,花紋只分佈於器物頸部以下的區域,相當具有特色。另外這一批手製的陶器幾乎都是缽和罐二種形式,他們製造條件並不嚴苛,燒製的溫度約四百到五百度之間,因而顏色大致呈現暗紅色和褐色。
大坌坑文化人當然不會僅憑陶器便能生活,從發現的石器看來大部份仍是狩獵、捕魚器材,顯見還是以漁獵生活為主軸,另外還佐以採集野生植物為生。本文化極有可能已經開始種植根莖植物,但由於並沒有相關器物出土,仍不能確定該文化人已經進入農業生活。
從所有發現到的證據顯示,大坌坑文化人的聚落並沒有發展非常龐大,僅零星分佈於河口及海岸旁的階地,過者漁獵為主的生活。直到後來圓山及芝山岩文化出現後才取代大坌坑文化在台北的位置,而本文化則可能衍生為分佈於東北海岸的老崩山文化。
在台灣地區大部份的史前文明都缺乏傳承的關係;譬如,大坌坑文化並不是長濱文化演變而來,事實上當大坌坑文化出現時,台灣東部地區仍停留在長濱文化的時期。而後來的圓山、芝山岩文化也並不是大坌坑演變出來的,他們也是由外地遷入後或將大坌坑文化同化或將之驅趕離開。由此看來在台人類的歷史可說是由不斷產生的新舊移民交織建築而成的。
先民傳奇 新石器時代 相關資料 交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