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殖組織防禦與耕地界碑地理面積∣灌溉設施∣農具與儲倉 灌溉設施相關

灌溉設施相關


  對水稻農業而言,充分的水分供應是最重要的一部份。尤其是台灣的氣候雨量雖多但分佈不平均,造成了河川流量的不穩定。因此有關灌溉設施的建設,在夏季雨量多時,蓄積儲存水分,等待冬季雨量減少時,也不會有缺水之苦。

  一直以農業作為主要生產活動的漢民族,水利設施的發展進步是十分的快速且完善的,而移民到台灣之後仍是以農業為主,所以水利設施興建數量也大,藉由這些名稱而取名的地名數量也不在少數。

  「埤」:在中國的語言中,可存水的地方,不管天然或是人工,圓形稱為「池」、方形稱為「沼」,但在台灣則是一律稱為「埤」,這個字是由「陂」因為轉音錯誤而來,但指的都是蓄水的窪地,另外同義的字有「塘」等等」。

  「圳」:指的是將水自水源地中引出至田地的溝渠,這些都是由人工開鑿而成。為了滿足農業水量需要,會在水源地興建儲水設施,像是「埤 」等,稱之為「埤頭」、「圳頭」等。

  「汴」:指的是控制水流量及流水方向的水門。

  「」:又寫作為「筧」,這是一種高架於地面,用來輸送水的竹製水管。現在台北市文山區的景美,他的原名是「景尾」,意思就是輸送水管的尾端,而「景」這個字是因為轉音誤寫而來。

  「水」:凡是灌溉用水都稱為「水」。

  此外台灣地區時有暴雨,為防止灌溉設施發生水患,一般還設有監視的小屋,稱為「圳寮」、「埤寮」。此外,這些設施大部份是由大家集資與勞力興建,這些監視小屋還有防止他人破壞的用意。


命名原則農業開墾相關資料交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