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殖組織∣防禦與耕地界碑∣地理面積∣灌溉設施∣農具與儲倉∣防禦與耕地界碑相關 防禦與耕地界碑相關
在漢人移民開墾的過程中,與原住民的關係並不和諧,時常會有衝突發生。為求生命財產保障,以及擴展耕地的需要,興建各種防禦設施及制度也就是確屬必要。這種原住民與漢人的衝突迫使當時政府採取分離的政策,希望藉由明確區分兩族的活動範圍減少衝突的發生,但這樣的政策在漢人積極拓展耕地的情形下,衝突仍時有發生,唯一留存下來的就只有區分漢人、原住民交界的界碑而已。
「營盤」:這是鄭成功時代繼承明代的兵役制度,採取開墾與兵營合一的制度,開墾所得可以作為軍隊的薪俸所得,而武力則可以作為保護作用。這種制度區分為「邊屯」與「營屯」兩種,所謂邊屯是具有開墾荒地的先鋒意義,而營屯則是將營地附近的土地開墾。
「堵」:這個字作為名詞時,指的是牆垣長度測量單位(長達一丈稱為板、五板稱為堵。)、或直接指的是牆垣的意思。在動詞方面,則有阻塞的意思。如基隆市的五堵等地名。
「土城」或「塗城」:以土為原料興建的防禦城牆,如台北縣土城。
「木柵」或「柴城」:木材做為原料的防禦設施,如台北是文山區的木柵。
「石牌」:為消弭漢人與原住民對於土地爭奪所發生的衝突,地方政府於是建立在漢人移民與原住民居住的交界地區,作為兩者之間區隔的明顯界線。
「圍」:宜蘭地區有以「圍」作為地名的,他的意義也是指的是與「土城」相同,也是以土做為原料的防禦設施。
另外當與原住民衝突日漸激烈後,還有「土牛」、「紅線」與「隘寮」等設施,尤其是在與原住民的交界處更設有「防蕃線」。「土牛」是較簡易以土堆成的防禦土堆,以其形狀像牛得名。紅線則是以磚砌成的,以他的顏色為紅色得名。隘寮則是興建在「防蕃線」上作為監視原住民活動的小屋,由隘丁看守防禦。
命名原則 農業開墾 相關資料 交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