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回收垃圾產量環境衛生∣垃圾大戰∣ 垃圾大戰

垃圾大戰

爭取垃圾的生存空間


  在台灣的都市計劃中,過去一直沒有關於廢棄物處理的設計,因此相關的機能也就顯得十分的微弱。

  就以桃園縣為例:該縣人口在台灣省中僅次於台北縣,且擁有七個工業區,每天產生事業及家庭廢棄物達到3200噸。而該縣每天處理垃圾能力的能力,卻分別只有家庭廢棄物130噸及事業廢棄物35噸。

  在這種僅有百分之五的垃圾處理能力下,桃園縣政府獨創所謂垃圾轉運制度,將無法處理的廢棄物承包給民間轉運機構處理。但在台灣地區,其實各鄉鎮對於垃圾處理都有困難,根本無法在幫其他縣市處理,在這種情形下,民間機構根本無法處理這些廢棄物。

  於是這些民間機構紛紛採取尋覓空地無亂傾倒的方式,受害的地區不只包括桃園縣,鄰近的台北縣市及新竹縣市都可以發現桃園垃圾的蹤跡,並激起各鄉鎮市政府居民對於這種以鄰為壑的行為,感到十分氣憤,也引起了大大小小的垃圾大戰。

  其實不止於桃園縣,台灣各地區紛紛傳出垃圾處理告急的聲音。

  為徹底解決這種問題,政府採取尋覓新的垃圾掩埋場及焚化爐作為因應。

  但由於相關土地取得困難,興建焚化爐又曠日費時,要解決垃圾大戰的問題,恐怕仍有一段時日。


公害污染文明之惡相關資料交流站